服务热线:0791-88682006 欢迎访问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官方网站!
书艺探讨

书法教育的困惑与新解

发布时间:2022-08-01 14:25:22    本条访问量:1555     本文编辑:

作为一种以汉字书写为基础的艺术形式,书法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,成为汉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,对国民文化素质的培养产生了独特作用。

不同的书法教育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或未来发展倾向,比如校园与家庭书法教育可列入普及性书法教育,面向部分群体需要的社会书法教育可归为进阶性书法教育。现阶段,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、教育意识的转型,社会整体的书法教育意识有了很大转变,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围绕校园和家庭书法教育,探析青少年普及性书法教育存在的发展困境。

“善技”而非“重道”。由于社会对于书法教育或书法文化传承的固有印象较为片面,认为应将其建立于“善技”而非“重道”之上,所以目前不论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更倾向于对书法技能的训练,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更注重短期、显性的教学成果。其实,不论技法学习还是精神熏陶都是一项长期工作,所以对深层次精神文化和美育功能的忽略,无疑阻碍了书法教育的推进,也偏离了书法传承的核心要义。

师资匮乏,课程虚设。当下学校书法教育因师资力量的匮乏和教育经验不足,面临着不同程度的“课程虚设”问题,仅靠短期、低频、重“技”的书法课程开设,不足以调动学生书法学习的积极性。因此,未来普及性书法教育是采用“技道并进”的方式,还是把握核心内容发展美育功能,这是目前学校在推进书法教育时需要明确的问题。

机械化追求“形似”。长期以来,传统书法教育对“技法”训练的重视,使得学生需要通过不断训练以求达到与原帖的“形似”,在这种机械化追求“形似”的过程中,学生很难理解其内在原理——比如为何此笔画形态是内擫或外拓,为何这个字的空间布局在不同书家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,其中所蕴含的书家智慧和书法精神才是书法普及教育的核心。因此,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使书法教学变得更加具象化,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书法的理解,这是当下书法教育多元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。

家庭书法教育意识薄弱。多数家长并不具备专业的书法教育能力,所以家庭书法教育的方向与方法经常出现问题。虽然“术业有专攻”,家长书法素质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,但学校仍然可以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。那么,未来家庭书法教育的开展是否应弱化其专业性,转而从文化氛围的渲染和精神力量的传递等方向实施,降低对家长专业能力的要求,同时丰富书法教育的情境模式呢?这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。

基于对当前书法教育发展困境的剖析,未来普及性书法教育可以尝试一些新的思考方向。

构建家校联合的教育模式。家庭和学校分别以不同的分工、差异化的教育侧重点,实现青少年普及性书法教育。具体而言,书法教育内容中更为专业的部分,如名家名作欣赏、书写实验与实践等可以在学校完成,而课后则发挥家长的启蒙、引导、榜样作用,围绕教师布置的课后实践进行,以家庭文化氛围的渲染推动书法教育。

优化学校书法课程。学校书法课程将重点从技法的训练向文化内蕴的学习转变,通过集体的力量“寓教于乐”,充分激发学生审美意识,将对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作为学校书法教育的首要发展目标,以多元化的形式开展如书法故事讲述、用甲骨文绘画、汉字演变的多媒体呈现等具体实践活动,探究古人在造字时的智慧,让学生从中找到书法学习的乐趣。关于技法的学习应该“不重训练重体验”,让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,将自己的理解通过书法表达出来。借助课程内容重心的转变,学校可以以书法内在的精神文化、造字原理等启发性内容,提升学生语文素养。

营造家庭书法学习氛围。家庭书法教育可以选取一些易于接受、感染力强、互动丰富的亲子书法学习活动,比如观看纪录片、文字考古等,从而以“书法”为桥梁、以子女为主体,逐渐形成家庭书法学习氛围,丰富教学场景,激发学习兴趣,实现更多元、更综合的个人素质培养。另一方面,家长在完成家庭教育的同时,也实现了教学相长,提升了自身的书法文化素养,从而进一步助力书法文化的大众化传承。

构建开放的学习平台。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,书法教育的开展更应紧跟时代脚步,合理利用现代科技。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可以通过音视频、动画、图像等多媒体形式,家长也可以借助线上数字博物馆等平台,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,融合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,拓展综合教学情境,开展直观生动的现代化教学。

对于书法教育而言,当下更重要的是合理分配教学资源,根据教学主体匹配教学目标、制定教学方法,避免单一化的教学形式,充分发挥书法文化的美育作用,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,通过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多主体向学生输出专业的书法知识,优化书法文化的传播环境,营造积极的书法文化传承氛围。

(作者单位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)


作者:周雨润

《中国教师报》2022年07月13日第5版 版名:五育融合